在上一篇总结中,我写到了我对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简单理解,但是《论语》中《论语·颜渊篇》和《论语·卫灵公》都出现了这句话,可见孔子老人家是十分看重个人品质的,也是《论语》里的精髓,所以我经常对这句话做深刻的思考,感悟里面深藏的不同内涵。
生活中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这句话的意思每个人都是耳熟能详的,解释其意思,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,但是要自身做到这句话的内涵本质,没有人敢保证自己事完全能做到的,我自己也不例外,但是我能够在发掘其内涵的同时,对照自己,纠正自己。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这句经典是体现了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监督和反省,要求我们做人处事要学会换位思考,凡事要多站在他人的立场是想问题,在同样的环境下,某些做法自己是否会接受。但是,在现在这个喧闹的社会里,换位思考成了很多人的社会缺陷。比如说,涉及到“老人摔倒该不该扶”的问题上,自己不是当事人时,在网络到处谴责他人的不正义,自己一本正经,说得自己在现场一定不会像当事人那样做,从而来彰显自己自己具备强烈的正义感,可往往在自己遇到老人该不该扶的真实现场时,大多人的正义感就退缩了,甚至是不复存在的。但是,在网络上谴责他人的时候,却从不考虑当事人的反驳被舆论压制时的无助,只有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,才会明白当初他人的痛苦。所以,这也导致了“老人摔倒该不该扶”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。
如果我们在做事说话之前,换位思考一下,把自己置身在他人所处的环境下,他人的“不欲”成了你的真实的“不欲”时,你希望的下一步该怎么做,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,那样就不会出现“乱施于人”的问题了。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关键在于,我们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,要正确对待自己的“不欲”,要时刻反省自己,多换位思考,抓住自己和他人内心真实的想法,做到“已所欲之,慎施于人”,那样我们做人处事都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。(一只会说话猫)